读陆羽《茶经》有感:习茶之至简至纯,守心之纯净坚定

千百年来,茶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之魅力,诠释生活之美好。读罢此书,掩卷深思,深感其精髓,于品味茶香之际,亦领略生活之乐。

《茶经》中,陆羽遍观各茶生长规律,详述茶之形态、制法、器具及饮用之工,总结民间烹茶之妙,传递独特之生活哲学。有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闻后,深为其意所动。此言表茶性之与人品之微妙,使我对茶有更深刻的理解。

“茶神句里看云过,草圣行间识露垂”,茶叶在水中缓缓展开,如云似雾,让人联想到句中的意境,而那茶香,更是清新雅致,使人心情舒畅。茶,乃天地间之精灵,汲取山泉之精华,历经风霜雨雪之洗礼,沉淀岁月之芳华。

烹茶论道,先利其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茶道艺与茶器具,固须臾不可离也。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详述各类茶具,其中风炉三足上仅仅二十一字,便蕴含五行八卦、平息“安史之乱”的狂喜之情,足以看出古人对器具皆精心备至。茶道之深,非浅尝辄止者所能理解,先贤们对茶道艺与器具的追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敬畏。佳器如人,有灵则能发茶之韵,犹人得良师而益友,能增能长。唯器经岁月之磨砺,方可显其真韵,如人需经学习与历练,方可成才。

烹茶论道,精益求精。陆羽在《茶经·五之煮》所述,唐朝人们在煎茶前会用高温“持以逼火”,“屡其翻正”确保茶叶在受热时均匀,防止“炎凉不均”。一旦茶饼烤好,他们必须趁热将其包好,以防止香气散失。这种方法不仅留香,更宜细啜,极尽烹煮之能事。张源在《茶录》中同样也提到:“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古人烹茶,心细如丝,泡茶之技,精进无休。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精致的基础,精致则是细节的源头,粗制滥造难以形成细腻精良的品质,而浮躁的心态也很难成就自我。古人讲究“惟精惟一”,而我们同样需要恪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足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执着专注的精神就不足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就不足以达到完美的境界;没有一丝不苟的作风就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瑕疵。

烹茶论道,苦尽甘来。《茶经·六之饮》提到:“茶有九难,方到嘴边。”茶叶经历制造、识别、器具、火力、水质、炙烤、捣碎、烤煮、品饮等九个难处后才能用于品尝,似容易之事,实则背后艰辛。朱熹以茶喻理道:“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好似中国共产党之百年奋斗史,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征途漫漫、创造百年伟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身处基层工作,最能磨砺人之心志,升华人之境界,锻造人之精神。人生之路,如涉深谷,每一步皆需踏实前行,不畏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抱持乐观心态,在苦中寻香,领悟生活的美好。

习茶之至简至纯,守心之纯净坚定。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当坚持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将《茶经》中蕴含的哲理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忠诚和贡献。同时,作为当代青年,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面对挑战和诱惑时保持清净和纯粹。(杜致远)

【中国茶诗网相关搜索】

茶,如人生,清淡而深远。每一滴茶水,都蕴含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习茶,不仅仅是学习泡茶的技巧,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每一片茶叶,都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坚守。它们经历了风吹雨打,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质,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信念的坚守。

生活,总会有起有落,有苦有甜。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茶叶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质,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

《茶经》是一本讲述茶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泡茶,更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它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杯茶,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体验。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茶的精神,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这种力量,就是茶的精神,就是《茶经》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因此,让我们一起习茶,一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将茶的精神融入到生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我们的忠诚和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