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三大代表作赏析_望江南苏轼,望江南李煜,望江南温庭筠,翻译阅读

望江南,属词牌名(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代表作有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李煜《望江南·闲梦远》等。其中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望江南是一首典型歌咏新茶的古诗,下面茶诗网带您欣赏下这三首望江南,并带您着重欣赏下苏轼望江南的经典茶诗。

《望江南·梳洗罢》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注释
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2.罢:完毕。
3.独:独自,单一。
4.倚:依偎。
5.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6.千帆:上千只帆船。
7.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8.皆:副词,都。
9.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10.晖:阳光。
11.悠悠:慢慢的流淌。
12.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13.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14.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
15.洲:水中的陆地。

《望江南·梳洗罢》译文

我梳洗完毕后,独自一人登上这望江楼,倚靠在楼柱,凝望着汹涌澎湃的江面。上千艘船都过去了,所盼望的人还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浮洲上。

《望江南·闲梦远》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闲梦远》注释
1.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2.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3.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4.正:春光明媚的时候。
5.芳春:美好的春天。
6.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7.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8.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9.飞絮:飞扬的柳絮。
10.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
11.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12.忙杀:犹言忙死。
13.杀:同“煞”,形容极甚。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14.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15.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16.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17.芦花:芦苇花絮。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18.泊:停泊,停放。
19.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20.月明:月光明照。

《望江南·闲梦远》译文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注释
1.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2.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3.春未老:春末,但春天还没有过去。
4.试上:动词,登上。
5.壕:护城河。
6.千家:房子,屋子。
7.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8.咨嗟:叹息、慨叹。
9.休:不要。
10.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11.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12.试:烹煮。
13.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4.年华:年轻,风华正茂的年纪。

《望江南·超然台作》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感到细细的微风,把柳枝吹的稍有倾斜,随着微风翩翩起舞。我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里的水位只有一半,在太阳的照射下微微闪动着,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后,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能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这首苏轼望江南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望江南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望江南·超然台作》创作背景
此首苏轼望江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