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禹锡诗作《望洞庭》赏析_描写君山银针茶园环境的诗句《望洞庭》

初唐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闻名于世,诗中虽未点出茶,但将君山银针茶得天独厚的茶园环境(洞庭湖君山岛)描写的生动优美,下面茶诗网带您来赏析下这首经典古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秋月:秋天的月亮,此指秋夜。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8.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9.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古时又称洞庭山,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便产于君山岛之上。
10.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1.白银:一作“白云”。
12.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的洞庭湖光山色。真的让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望洞庭》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岛(君山银针产地)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人刘禹锡与茶结缘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闻名于世,其中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虽未点出茶,但将君山银针茶的产地君山岛描写的诗情画意,应了那句谚语“好茶藏名山,名山出好茶”。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通过细致的诗词描写,将茶叶比喻为天地灵气的结晶,有德之士方能辨茶之真味,更将茶带入哲学思想的领域,茶也成为哲学与思考的投射物。

刘禹锡人生曲折,连续多次多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将他对茶的喜爱之情磨灭,但如果没有经历这20余年的贬谪,或许刘禹锡会创作出更多关于茶的诗句,下面茶诗网带您来赏析下这首《西山兰若试茶歌》的茶诗。

《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刘禹锡
山僧後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两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盅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辨煎,桐君有录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齌,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西山兰若试茶歌》赏析
《西山兰若试茶歌》是刘禹锡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的一首赞茶诗。刘禹锡嗜茶,他在常德十年,盛赞西山寺背北竹荫处生长的好茶,把茶的采、制、煮、饮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动形象。

常德在唐代就出产茶。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句,说明唐代少数地区出现了炒青绿茶工艺,这是公认的我国炒青绿茶最早史料,是很珍贵的,很有价值的。迄今为止,制造绿茶仍是沿用炒青工艺,只是有所发展和创新。考我国绿茶,所以载誉全球,经久不衰,独特的炒青工艺是一大特色。

诗中对茶树栽培环境除肯定“阳崖阴岭各殊气”外,提出“未若竹下莓苔地”之说;对茶的香型指出“木兰沾露香微似”;对茶效指出要使“宿酲散”靠的是茶的香气悠扬喷鼻;要使“烦襟开”,靠的是茶味“清峭彻骨”。看来作者对茶是很有感悟的。全诗“灵味”很浓,写出了佛家饮茶文化的真谛。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