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三个向度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不可替代的课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善用“大思政课”,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可行的举措来回应时代要求、回应学生关切,着力把稳学科发展方向、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激发教师使命担当,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一、在高扬主旋律上下功夫,以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齐心合力优化思政育人格局。凝聚强大育人合力,发挥广泛育人效应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工程,各级领导要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带头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教师、带头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其次,要以系统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小中大学思政课建设体系,从基础教育入手,建立上下贯通、内外延伸的科学教学体系,使思政课教学在大中小学呈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再次,要优化团队组合,形成师资聚集效应,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多人同台,将传统的“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作战”。此外,要积极开辟思政课“第二课堂”,做好与“第一课堂”的衔接工作,形成两个课堂协调发展、互为补充的生动局面。

理直气壮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知其然”,同时自觉联系当前实际、对照时代方位深化思考,做到“知其所以然”,进而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角度深刻体悟,做到“知其所以必然”。另一方面,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掀起“大学习”热潮,开展高标准学习、高水平研习、高质量践习,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两个维护”的忠实实践者。

落细落实深化人文底蕴浸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起到启智润心,涵育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置身其中的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获得价值的引导。为此,要注重发挥学校课程教学力量,灵活设置一系列有时代高度、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的精品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染学生,用理论的深厚力量吸引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还要注重激发学生自我思辨力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史文化主题宣讲”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育人活动中,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涵育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突出主渠道上下功夫,以有趣的课堂吸引人

带着问题意识设计课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起点。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做到答疑解惑、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用敏锐眼光和审慎思考,把课堂作为分析问题、破解问题的“第一现场”。其次,要进行教学分析,对教材内容、拓展资源和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全面吃透教材、优化课程辅助资源,做到“了然于胸”,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规律和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去发现青年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想困惑、认知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要组织教学评价,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协助、进行对话,共同促进学生的意义构建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方法是渡河的“船”,过河的“桥”,也是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方法。要通过互动化的教学手段来深化台上台下的融合教育,用好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课中师生互动参与、课后思考反馈,不断激活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要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深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引入VR/AR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推进在线课程、VR教学项目等优质网络课程建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建设以更好地服务思政课教学。要通过时代化的教学案例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利用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基地等社会资源,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构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把思政课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转换话语模式活跃课堂。“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要真正感染青年、征服青年,必须转换话语模式,讲活理论、讲好故事、讲清实践,用小切口打开思政课堂的大格局。一是要讲活理论,说道理要让人接受、使人信服,少讲“空话”“大话”,多讲“真心话”“家常话”,及时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难题,用富有时代感又生活化的语言传情达理。二是要讲好故事,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要坚持从身边出发,用贴心、贴切、贴近的方式讲好故事,以事启人、以事悟人。三是要讲清实践,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部生动的“教科书”,多用事实说话、多用典型说话、多用数据说话,讲清楚中国发展的光辉成就和光明道路,让学生听得进、听了信。

三、在建强主力军上下功夫,以高尚的品格引导人

追求真知,践履笃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大作品的背后是大学问,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更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始终让自己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深刻理解、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让自己时时饱有“一潭活水”,成为学生的“大先生”,用深厚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智慧源泉。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走出书斋、深入社会、深入实际,走进学生之中,精准把握社会的动态和学生的所思所想,准确知晓实际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热点往哪走,“从祖国的大地上攫取鲜活的教材”,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对真善美的向往。

勤修师德,善做人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特殊的政治责任和学术责任,要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的深层融合,在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不仅要懂得做“经师”,更要善于做“人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不能让“板凳甘座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真品格仅仅成为空谈,必须以深厚的修养赢得尊重,以良好的道德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努力让平和、平静、平淡成为一种常态,让脚踏实地、诚实朴实成为一种自觉,把学问与做人做事统一起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真正潜下来,沉潜于历史的深处、学术的深处、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砥砺做学问做人的大境界。

忠诚事业,热爱学生。成功的教育一定是触动心灵的,触动心灵,必须要爱仁爱人。爱仁,就是要热爱事业,要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光荣使命,尊重三尺讲台,做新思想的传道者、践行者;爱人,就是要真诚热爱学生、真正关心学生。不板起面孔把思政课当成棍子、帽子,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强行灌输理论教条,不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所思所想,而要俯首甘为孺子牛,走到学生身边、走入学生生活,把道理说清楚,把难点讲透彻,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坐得住,与他们真诚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接纳他们的所思所想,用兴趣和信任来架起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者:钟锦宸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高校中华人文经典通识课程思政体系研究”(20VSZ114)阶段性成果】

广告也精彩
    A+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3日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