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宋代教育家朱熹的传世之作《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朝教育家朱熹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他制定了中国古代书院办学的模式,包括教育方法、目的、科目课程体系,还梳理清楚了学习程序,学习内容等等,也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最详尽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这个模式被中国社会用了700多年,是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朱熹的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存在即合理,世人对朱熹常常有刻板的印象,认为他顽固,重视伦常,其实是片面的。

今天茶诗网带您从他写的诗《春日》去了解,他的思想和为人吧。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先说一个故事吧,朱熹有点跛脚,多年来,必须拄杖行走。一天,一个道士给他针灸治疗,朱熹的脚顿时感觉轻松自如了许多,便厚礼重谢,还写了一首诗给道士:“十载相扶借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道士得了厚礼和赠诗就匆匆走了。

谁料,不一会儿,朱熹脚病复发,而且比针灸前更厉害了。朱熹立刻派人去追赶道人,结果道人已不知去向。朱熹叹息说:“我不是要怪罪道人,我只是想追回那首赠诗,我怕他日后拿那首诗去害别人。”可见他是一个相当严谨的人。

朱熹一生教了五十多年书,弟子门生遍天下,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有一次,学生问他作诗之法。朱熹说,诗言志,“志”修养到什么程度,诗就能作到什么水平;诗本无工拙之别,只看作诗人志之高下而已。我们也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眼界和志向。

这首春日古诗,是朱熹的传世之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诗人来到泗水边,看到无边无际的风光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仔细探究朱熹寻芳的地点,泗水之滨在宋南渡时已经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泗水”在山东境内,流经孔子家乡曲阜,其实诗中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在这里暗指寻求圣人之道。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的弟子,却可以进孔庙,受儒教祭祀的人,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春日诗的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催发生机、点燃万物,使万千事物都能发生了美妙的变化。

朱熹用形象的比喻方法,把理趣融于诗中,写下了这首传世的哲理诗。所以要读懂一首诗,我们要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的背景故事,挖掘诗人语言背后的东西。同样,如果我们要读懂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就要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发现他们的兴趣,探究他们的志向,让我们都可以做个洞察孩子的智慧之父母吧。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