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描写普洱茶进贡朝廷的诗句《谢赐普洱茶》赏析_关于普洱贡茶的诗句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府,故名普洱茶。古人云“普洱茶名遍天下”。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普洱茶”著书写志、吟诗作曲者不乏其人。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一首关于普洱茶的古诗。

《谢赐普洱茶》
清·査慎行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谢赐普洱茶》注释
(1)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诗中单指云南。
(2)草木烟:通常指燃烧柴火冒出的烟。
(3)贡茗:进贡朝廷的茶。诗中指进贡的普洱茶。
(4)芳鲜:芳香鲜美。
(5)筠笼:读音[yún lóng],诗中指竹篮之类盛器。
(6)茶诗网:古今中外茶诗交流第一平台。
(7)蜡纸:表面涂蜡的纸张,用来包裹东西,可以防潮。
(8)凤饼龙团:紧压茶的两种形状。即指被压制成“饼状”“团状”的普洱茶。
(9)俨:恭敬,庄重。
(10)瓯:读音[ōu],指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为敞口小碗式。
(11)瀹:读音[yuè],此处意为“煮”。
(12)道旁泉:指山泉。
(13)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
(14)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
(15)长是:时常,老是。
(16)瀣:读音[xiè],夜间的水气。
(17)露: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谢赐普洱茶》翻译

普洱茶生长于偏远的云南,那些地方常因刀耕火种,茶叶或许也沾染着柴木烟灰与尘土。地处云南边疆的茶农们,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敬仰之意,把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炒揉、压制成饼状或团状,辛辛苦苦制作成味道芳香鲜美的贡茶,上交专门负责贡茶采办的官员,再由这些官员不远万里进贡到皇宫。

进贡的普洱茶装在用竹子编制成的竹篮里,为了避免在长途跋涉中被雨水潮湿,还专门用蜡纸将普洱茶包好。打开封条,就能看到这些依然保留着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普洱茶。

面对皇上赐给我的这些珍贵的普洱茶,我恭恭敬敬地将它们分放在一个个陶瓷小盆中,看上去就如一轮轮圆满的月亮。为了品饮这些普洱茶,安排人专门从城外的山里接来山泉水,用来试试煮这些茶是什么滋味。

皇上恩赐的普洱茶,醇厚香浓,生津解乏,就如甘露一般令人神思遐远,不禁心生感慨。联想到古时候,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得不到君主的赏识,空有满腔报国之志;而如今,我们这些朝臣有幸得到皇上的赏识,得以在如甘露般仁慈、祥瑞的明君身边,真是一件幸事啊。

《谢赐普洱茶》赏析

“洗尽草木烟”中,不能理解为将制作好的普洱茶洗干净,因为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是采摘后经过翻炒、揉捻、晒干后再压制成型,如果将晒干后毛茶的或成型后的普洱茶再洗净的话,对普洱茶的品质只会产生破坏作用,自然也就谈不上“味芳鲜”了。

“凤饼龙团”始于宋初,后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但自宋末元初开始,许多当时的朝廷官员、被贬发配之人、工匠或是军人来到云南,无意中在云南传承并推广了这种传统制茶工艺,为普洱茶的长途运输提供了便利。

关于“相如”,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代指患消渴病的典故。唐代李商隐《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该诗明写汉武帝只祈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惜人才的死活,竟然连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实际是讽刺当权者只为贪图享乐,却不愿去赏识和重用有才华的人,令那些有才之士备受冷落,内心产生不得志的忧郁与报国无门的遗憾。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