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漫画作品:我为什么要画《护生画集》

为何丰子恺先生的画,即便六十年过去了,文化、时代、语言都变迁了,但众人看到了还是会发自内心的喜爱?一眼所望,便知是丰子恺的画?

17岁那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念了5年书,于1919年毕业,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当时就在这所学校里教音乐和艺术。

丰子恺是一个极其热闹的人,数学和商业头脑都不错,最喜欢茶余饭口讲一些时政要闻,他受到李叔同老师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荒废了其他的功课,一心一意地画素描,弹钢琴,不亦乐乎。

而李叔同先生是一位艺术的全才,不仅文学和艺术的造诣深厚,在教育上,他更注重人格修养。他对学生采取”士先器识(器识就是品德)而后文艺“的教学方式,好比每个人就像一个容器,有些教育让容器装进更多水,而有些教育则让容器变得更大,可以装更多的水。后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让人自我成长并且走的更远,而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便是“容器”,决定一个人在艺术的路上可以走多远,在与自己内心的交流中可以体会多深。

丰子恺漫画作品化繁为简,所以李叔同老师的一些讲学道理到他口里,便是要做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先做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做人首先要注重人格修养,其次才重文艺技术。

丰子恺非常崇拜李叔同弘一法师,他常常又敬仰又风趣的说:“李叔同先生做事非常认真,做一样像一样。年轻时做花花公子,就像花花公子;去日本留学,就像个留学生;回上海《太平洋报》当编辑,就像个编辑;做教师,就像个教师;后来做了和尚,就像个和尚。”所谓心置一处。

弘一法师后来离开学校,于杭州出家了,丰子恺受老师的影响,也信了佛教,皈依了弘一法师,当时国内开始战乱,时常看见无辜的人被杀害,人们心生同情,或者义愤填膺。丰子恺提出要画一些漫画,劝诫人们戒杀,劝人放生。去除残忍心,长出慈悲心,然后用此心来待人处世。也就是“护生者,护心也“,这也是当时入世的一种方式。

弘一法师欣然认同这个主意,师徒二人商议一人画画,一人作诗写文字。丰子恺花十年时间完成60幅,而后十年完成70幅,再十年完成80幅丰子恺漫画……丰子恺怀着虔诚之心一共画了六本《护生画集》。弘一法师为第一、二集配字。丰子恺一点点完成,不急不躁,不缓不急,不断坚持着,一直画到病逝前,完成了弘一法师的约定,画了450幅。

弘一法师在1928年谆谆嘱咐丰子恺说:《护生画集》应该以优美柔和之情调,让看画的人产生凄凉悲悯的感想,这才有艺术的价值。如果纸上充满了残酷的形象,杀气腾腾,而且标题用《开棺》、《悬梁》、《示众》等粗暴的文字,那看画的人就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想;优美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好像吃橄榄一样。随后1940年出版丰子恺的作品《护生画续集》的内容与初集相比,就多了和平的气氛。

丰子恺的作品《护生画集》融绘画、诗文、书法和哲理佛心于一炉,老少咸宜,质朴简洁,丰子恺创作历时46年,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大动荡,而他矢志不移,画风平实如旧,不改初衷,大道至简。画如其人,丰子恺不仅内心坚定,信仰忠贞,还有一份艺术家的修养和底蕴,使《护生画集》尤具历史文化价值,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极具思想价值。

弘一法师因人施教,发挥丰子恺所长,鼓励其坚持,在艺术上予以指导,在思想予以启发,在执行中予以帮助支持,二人实在是教学相长,才使得我们有这么好的作品可以欣赏。

也许我们并不常见弘一法师这样的良师,但有些经典书籍可以阅读,也许我们并不能体会艺术到的深度,但有《护生画集》这样的画作可以欣赏,甚妙甚妙。

本文相关书籍推荐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