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莲说》有感赏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所著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对中国宋代以后的哲学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理论中,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互依存转化的辩证关系。

周敦颐平生最爱清幽玉洁的白莲花,当年,他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里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还造了一个“莲池”,在讲学研读的空闲时,常常漫步在“爱莲堂”前,一边观赏满池的莲花,一边吟诗。

每到夏天,莲花盛开,微风吹过,片片荷叶轻轻摇摆,朵朵荷花迎风点头,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他便邀请三五好友,在莲花池畔赏花品茶,并写下了《爱莲说》这篇文章,以莲花的高洁来寄托自己的心志与情操。

爱莲说》的“说”字,是古时的一种文体,可以用来记事,也可以用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从古至今,很多诗人都喜欢写诗赞美莲花。李白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莲花的天然之美。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赞美莲花的娇艳之美。周敦颐独爱莲花的什么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世间这么多可爱的花草,东晋的陶渊明独独喜爱菊花。只因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而他和菊花的风格极像。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唐朝以来,世人都爱雍容华贵的牡丹。它象征着唐朝的繁荣昌盛,甚至把它当做当时的国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却唯独喜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经清水洗涤,也不显妖艳。莲花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弯弯曲曲的藤蔓,也不长盘旋交错的枝节,其香气散播得越远越是清香。它洁净笔直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他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洁净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喜欢菊花的凌寒不凋、傲霜挺立的品质,并愿意像菊花一样做一名隐士,过平淡而真实的生活。这样洁身自好的人,晋朝以后就很少了。所以周敦颐发出感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人吗?周敦颐是在感慨在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能做到品德高洁的人更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世间的凡人大多追求荣华富贵,也就多爱牡丹了。

都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既不被淤泥污染,又不因清水洗涤而妖媚,真称得上是君子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当了三十多年的官,坚守自己的原则,光明磊落,为官清廉,充满智慧。在很多人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的社会里,周敦颐选择做一朵君子之花。

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甚至会暂时生活在“淤泥”里,但不管现实的环境如何,还是有很多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崇高的追求,坚定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当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些人随地丢垃圾时,你会跟随他们一样,还是会坚持把垃圾放进垃圾箱呢?当你看到有一些人闯红灯过马路时,你会跟随他们一起走,还是会坚持等到绿灯再走呢?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选择,能否不受他人的影响,让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呢?去做那一朵,周敦颐赞美的君子之花吧,美丽而高洁,为他人盛开,更为自己盛开!

(周敦颐古诗爱莲说拼音版)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