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描写普洱茶的著作《滇略·卷三》赏析_关于普洱茶文化的历史文献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样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积淀的文化。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一首关于普洱茶的清代文献记载,我们来领悟历史中的普洱茶文化。

《滇略·卷三》
明·谢肇淛
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滇略·卷三》注释
(1)烹瀹:指把牙齿染成金色。
(2)松萝:茶叶名称,休宁松萝茶,属绿茶,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
(3)感通寺: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著名的云南绿茶苍山雪绿便产自苍山一带。
(4)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5)茶诗网:古今中外茶诗交流第一平台。
(6)普茶:诗中指元代对普洱茶的称呼,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7)成团:普洱茶的一种造型,即为普洱团茶。

《滇略·卷三》翻译赏析

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感通寺特产感通茶,当年徐霞客亲口品尝后称道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作者谢肇淛简介

谢肇淛(zhè)(1567年9月2日—1624年12月3日),字在杭,福建长乐人,生于浙江杭州,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代博物学家、诗人。游川、陕、两湖、两广、滇、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杂俎》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太姥山志》、《滇略》亦为其所撰。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