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茶诗80首之《汲江煎茶》赏析

茶诗发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苏轼。苏轼对茶一往情深,一生写过茶诗数以百计,经典之作颇多。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一首苏轼描写品茶悠闲的诗句

《汲江煎茶》
北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茶诗注释
(1)活水:指有水源而常流不断的江水。
(2)活火:指明火,有火苗的火,指肉眼可见之火。
(3)自临:自己提着。
(4)钓石:钓鱼石,江边的石头。
(5)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6)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7)春瓮:酒瓮。诗中指水缸。
(8)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9)茶诗网:茶诗茶文交流第一平台。
(10)雪乳:一作“茶雨”、“茶乳”,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11)翻:煮沸时滚动。


(12)脚:茶脚,茶梗。
(13)松风:形容茶水倒出时的声音。苏轼《试院煎茶》:“飕飕欲作松风声。”
(14)泻:倒出。
(15)枯肠:比喻才思枯竭。
(16)未易:不容易。
(17)禁:承受。
(18)三碗:喝三碗茶,此处引自卢仝的《七碗茶》诗。
(19)荒凉的城池。
(20)更:打更。

《汲江煎茶》茶诗翻译

这是一首关于品茶心境的诗句,茶诗的大致意思是: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并用猛火来煎煮。于是我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我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茶汤中的茶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茶汤煮好后,茶水倒进茶碗中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打更人长短不齐的鼓声。

《汲江煎茶》茶诗赏析

这首茶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将水、火、瓢、勺、枯肠等俗物,与江雪、明月、松风高雅之物相比衬;将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等俗事与想象与梦境相融合,俗物俗事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旷达的胸襟和豪放的人生境界。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茶诗网http://www.teapoems.com),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对茶的依恋已深入东坡老人生命的深处,表达了苏轼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说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比喻如此贴切,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苏轼个人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汲江煎茶》创作背景

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苏轼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这首诗就是此年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苏轼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屡屡受伤,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从厄运中笑对人生。“煎茶”便成了他抚平创伤,依然笑语南风的最佳武器。诗人为了煮好茶,不辞辛苦地以老迈之躯(现年63岁,苏轼去世时64岁)到深清江水中取得活水,等到茶水沸开,人眼所见,眼前云脚乱翻,乳浪飞旋,耳中所闻是松涛阵阵,自是涌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情怀。

喝上他三碗茶汤,腹中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绝代文采泉涌而至,以致久久不得入眠。其中最瑰丽的两句却是“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水入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几百年前那位邀月共饮的青莲居士了。可这时的苏轼却是白发苍苍,却依旧豁达得出类超群,难怪南宋的胡仔会惊叹:“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妙。”另一位杰出诗人杨万里则更是赞不绝口:“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版权归茶诗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均需注明版权与本文链接http://www.teapoems.com/song/3968,违者必究!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