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注释/翻译/赏析_关于制茶工艺的诗句古诗

茶中杂咏》是晚唐文学家皮日休途径苏州时写下的一组咏茶诗歌,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首。这组诗作对唐代茶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宛如一幅古代茶文化的巨型画卷。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茶中杂咏》的第七首关于茶的诗句《茶焙》。

《茶中杂咏·茶焙》
唐·皮日休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茶中杂咏·茶焙》注释
(1)杂咏:无固定主题、即兴创作的诗歌作品。
(2)茶焙:制茶的一种工具,古人将烘茶叶的器具称作茶焙。
(3)碧岩:山名,位于浙江长兴县横山乡境内。
(4)岩根傍:岩石的旁边。
(5)云根:深山云起之处。
(6)碍:妨害,限阻。
(7)石脉:山石的脉络纹理。
(8)金饼:茶叶饼的美称。
(9)渐见:逐渐看到。
(10)琼液:美味的汁液。

(皮日休茶中杂咏诗配图)

 

《茶中杂咏·茶焙》译文赏析

这首诗细腻地描述了茶焙的状貌:一、二联实写茶焙的建造情状:在山岩下二尺许凿焙,上垒矮墙,以利排烟,焙坑烧火,封堵石脉中的渗水;第三联介绍茶焙的功用:燥金饼,干琼液;末联状山根下茶焙众多,首尾相望,颇为壮观。

“茶焙”是我国唐宋制作名贵之茶的重要步骤。据《宋史·地理志》南唐在建安地区(福建西北部)有茶焙(制茶场所)。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皮日休在《寄怀南阳润师》诗中提起:“醉来浑忘移花处,病起空闻焙药香。”,其中的“焙”和“茶焙”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指东西放在器皿里,用微火在下面烘烤。

作者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字袭美、逸少,汉族,湖北天门人。皮日休的诗作有新乐府传统,和力求出新出奇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皮日休和陆龟蒙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两人在苏州偶然相识后,每天都在美景下烹茶品茗,以诗唱和,让人羡慕不已。在两人的和诗中,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对后世最为深远。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