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茶诗80首之《游惠山》赏析

江苏无锡自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烟波浩渺的太湖,逶迤磅礴的惠山,明洁灵秀的天下第二泉,吸引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多次来惠山,赏美景,赋诗词。下面茶诗网带您赏析苏轼的一首描写品茶心境的诗句。

《游惠山》
北宋·苏轼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游惠山》茶诗注释
(1)惠山:地名,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2)敲火:敲击火石以取火。
(3)山泉:清澈的山泉水,诗中指惠山泉水,详见下方茶诗赏析。
(4)烹茶:煮茶或沏茶,烹茶是古人常见的饮茶方式。
(5)林樾:林木;林间隙地。
(6)明窗:朝阳的窗户。
(7)紫盏:紫色的茶盏,茶碗。
(8)奇绝:奇妙到极点,神奇绝妙。
(9)茶诗网:古今中外茶诗交流第一平台。
(10)眠食:睡眠和饮食。亦概指生活起居。
(11)一饱:很大的满足。
(12)玉川子:指唐代茶仙卢仝的别号。经典茶诗有《七碗茶》。
(13)饥弄:饥饿缠身。
(14)岂如:难道像,怎么会像。
(15)山中人:隐居山林的人。
(16)一瓯:一杯茶汤。
(17)辙:车轮压的痕迹。

《游惠山》茶诗翻译

这是一首关于品茶悠闲的诗句。茶诗的大致意思是:升起碳火来煮沸这清澈甘冽的山泉水,在林木旁的空地上烹煮茶汤。依靠在南窗处将茶盏中的茶汤一口气全部喝下,茶汤的色泽和香气可谓是奇妙到了极点。

生活中,只要多喝美味的茶汤,便可将万千的忧愁消去。不仅使我暗笑卢仝,居然还会因为饥饿缠身了那么久。难道要向山林中的隐士,睡醒之后头发都白了。谁与我相邀喝下这杯茶汤,门外并没有看到前来拜访的车马。

《游惠山》茶诗赏析

这首诗还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对茶的依恋已深入苏东坡生命的深处,表达了苏轼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说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比喻如此贴切,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苏轼个人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惠山泉”相传经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亲品其味,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被唐代诗人李坤称为“人间灵液”。

《游惠山》创作背景

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怀念惠山,遂邀门生秦少游,诗僧参寥赴无锡同游惠山。他们陶醉于惠山的绮丽的风光,又看到了前朝唐代文人王武陵、窦群、朱宿在惠山的题诗,感触万分。苏轼和秦少游、参寥乘兴用王武陵等三人诗的原韵,各赋《游惠山》三首,留下了千古传诵之作。这首《游惠山》便是苏轼应朱宿所作。

苏东坡写这首诗时42岁,时值中年,正是他精力旺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但由于与当权的政见不同,而备受排挤打击,难展宏图。但他并不因此就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和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就此消沉,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升华,向往那光明的明天。借无锡惠山美景而抒情,生动地表达了苏东坡豁达的思想和坚贞的情操,为后世人所敬仰。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代大文豪,豪放派主要代表。

苏轼的词代表作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中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春景》月兔茶《念奴娇·赤壁怀古》行香子·茶词等。

苏轼的诗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寄周安孺茶》《赠刘景文》《题西林壁》汲江煎茶《海棠》《惠崇春江晚景》《和董传留别》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等。

版权归茶诗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均需注明版权与本文链接http://www.teapoems.com/song/4221,违者必究!

广告也精彩